我们曾是战士 We Were Soldiers(2002)
- 主演:梅尔·吉布森/ 玛德琳·斯托/ 格雷戈·金尼尔/ 山姆·艾里奥特/ 克里斯·克莱恩/ 巴里·佩珀/ Don Duong/ Ryan Hurst/ Robert Bagnell/ 马克·布鲁卡斯/ 乔什·多尔蒂
- 导演:兰德尔·华莱士
- 编剧:Joseph L. Galloway/ Harold G. Moore/ 兰德尔·华莱士
- 类型:动作/ 剧情/ 历史/ 战争
- 地区:美国
- 节目编号:8323060049111705
- 上映时间:2002-03-01(美国)
- 片长:138分钟
- IMDB链接:tt0277434
- 又名:勇士们军天壮志
- 用户标签:欧美反战战争梅尔·吉布森越战美国美国电影人性派拉蒙历史动作战争片
- 分级:
Singapore:PG|Portugal:M/12|Australia:M|Norway:15|Sweden:15|UK:15|Peru:14|USA:R|Canada:PA|Canada:13+|Australia:MA|France:-12|Hong Kong:IIB|Spain:18|Germany:18|Canada:14|Canada:18|Netherlands:16|Argentina:16|Canada:AA|Canada:18A|New Zealand:R16|South Korea:15|Canada:14A|Finland:K-15|Philippines:PG-13|Switzerland:14|Iceland:16
- 官方网站:http://www.weweresoldiers.com/
- 制片公司:Icon Entertainment International
- 发行公司:Icon Entertainment International
(0人评价)
- 基本信息
- 剧照海报
- 看点解读
- 影评短评
我们曾是战士剧情
《我们曾是战士》取材自退役美军少将哈若德·摩尔(Harold G. Moore)和约瑟芬·盖尔威(Joseph L. Galloway)所着的自传体畅销小说:《我们曾是年轻的战士--Ia Drang河谷--一场改变越战的战役》(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 Ia Drang: The Battle That Changed the War in Vietnam)。片中讲述的是1965年越战初期,美军入侵......[详细]
我们曾是战士剧照海报(25个)
我们曾是战士精彩对白
我们曾是战士幕后花絮
本片改编自前美军中将哈罗德·G·摩尔和战地记者约瑟夫·L·加罗威所著的畅销书《我们曾经是战士,而且年轻》(We Were Soldiers Once……And Young),两人都曾亲历书中那场惨烈异常的战斗。摩尔和加罗威在序言中写道:“我们的一些同胞憎恨那场战争,但憎恶越战的人们无法区分战争和战士。我们知道越南是什么样子,我们见到的、做过的、谈论的和嗅到的一切在美国国内无法感知。好莱坞一直在错误的塑造,用政治的利刃向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兄弟们身上捅刀子。当战争结束,死去的人无法再站起来,而奇迹般幸存的人将终生无法抚平伤痛,早已同初上战场时的年轻人判若两人。我们用这个故事向在那场战斗中死在我们枪口之下的北越士兵表达敬意,他们很英勇,他们是可敬的敌人。我们为他们能魂归故土、光荣下葬而祈祷。”
兰德尔·华莱士于1993年在机场的书店中发现了这本书,是书名吸引了他。华莱士在航班上读完了这本书,激动的心情无法平息,决定尝试拍成电影。他立即同经济人取得了联系,要求寻找享有拍摄权的人,他希望改编成剧本。情况很快明了,虽然还没有人取得这本畅销书的拍摄权,但作者对电影不感兴趣。
不过,华莱士并没打算放弃,他直接找到了两位作者,并给两人都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瞧,我说的一切都会让我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好莱坞的说客,所以我不打算多费口舌,你们不认识我,从未听说过我和我的作品。不过,我愿意将我写过的两个剧本寄给你们,请你们看一下,如果你们喜欢,那么给我电话,我们谈一下这部电影。”在华莱士交给摩尔和加罗威的两个剧本中,就包括经典之作《勇敢的心》。两位作者不久便致电给华莱士,同意商谈。
凭借着诚实的人品,华莱士终于赢得了两位作者的信任。加罗威回忆说:“我们都曾想过,也许直到我们离开人世,这本书才会被改编成电影。于是当华莱士找到我,我用一个问题来决定是否有继续交谈的必要,我问他是否相信英雄,他的回答很肯定,并告诉我刚刚完成《勇敢的心》。我看了剧本,认为他是唯一的人选。”
其实客观的说,加罗威、摩尔和华莱士三人都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另类。加罗威最终决定告别自己战地记者的生涯;摩尔在战斗中多次拒绝被空运至安全地带;而华莱士毕业于神学院,却是空手道黑带。
华莱士用自己的钱买下了拍摄权,而他身后没有制片公司,也没有签约演员。后来,这部影片成为了华莱士自己组建的制片公司的第一部电影。
我们曾是战士短评
-
南越本来可以象韩国一样的,起码生话方式与思维方式要西方化,他们后悔啦,现在越南也后悔啦,老大叫我们种粮致富。
2935393596发表于2016-05-11 12:29:41
-
南越北越分开的话跟美国的一方日子肯定好过,就如同朝鲜与韩国一样 。现在朝鲜与越南当初跟我们混生不如死,生活得不到改善,老大又无力给人家韩国般的生活,他们开始抵制啦。怪只怪我们是农民打下的天下,只能给你们农民般的生活。
2935393596发表于2016-05-11 11:34:38
-
在别人的家里杀人,反说自己是正义,也只有美国佬才做得出
130****9350发表于2016-04-20 18:54:18
-
四十分钟处才开始上战场的感觉,前奏太长点了。
189****1562发表于2016-04-06 14:52:33
-
为何拿看刀枪进入别人家园·不死才奇怪。
158****0558发表于2015-11-06 15:10:45
-
非常有意义的电影,没士兵喜欢战争,都是被迫牺牲自己的生命的
-
越南丛林战是不好打的
-
收复台湾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
我只想说 侵略者永远都是可耻的
131****5267发表于2015-07-30 01:08:49
-
中国的导演拍不出这样让人热血的场面,战争谁都不希望,珍惜现在的和平。。。。
我们曾是战士影评短评
让我们放下武器,拿起相机
战争的残酷毋庸置疑。我个人更喜欢电影通过侧面来表达这样的想法。 阵亡通知书的寄送,通过一个出租车司机口表达。说他最讨厌这样的一份工作。而那位军人的妻子却毅然决然的接替了这份工作,转而成为阵亡家属有所憎恶的对象。 另外一个是那位记者。在经历过一番耳濡目染的厮杀,在将伤员送上飞机之后,他丢掉武器,拿起他的相机,重新拍下战场上令人心碎的瞬间。 .........[查看全文]
无意中发现的穿帮镜头
位于片尾02:10:00左右, 前一个镜头有他恋人照片。 照片下面的香上面写着“xxx有求必应檀香” 后一个镜头 那个戴眼镜越南军官的恋人 坐在书桌前流着泪看着摩尔上校邮寄给她恋人的日记本。 桌子上赫然是一张xx日报,日期看不清 但看报纸的原文标题《两岸爱相“髓” 骨髓移植——20小时抢救生命行动完美落幕》。 查阅网络,这例骨髓移植发生在2001年六月份。准确.........[查看全文]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装备精良的美军,在越南遇到了一群训练有素的越南军队,敌人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美军。战斗十分激烈而残酷,美军损失惨重。当然,越军损失更惨重。美军凭借着自己的空中优势,用飞机和直升机,射杀了很多越南士兵。很难说,这场战争是谁赢了。即使是赢家,也付出了高昂的伤亡代价。最终美军撤离了越南。越战给美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查看全文]
我不喜欢这种爱国主义教育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 如果不是梅尔吉普森,这部电影有什么? 整部电影看得很不舒服 电影场面拍的很假, 要表达的思想很假。 当看到电影中那些北越南兵端着枪 弓着腰前进时, 我想到了《地道战》《地雷战》中的日本兵。 ......
战争
"真是场悲剧.他们自认为获得胜利,所以这变成美国的战争.结果将是一样的,只是会丧失更多的人命."越南指挥官说. 可他说这话的时候没有一点高兴或嘲笑的神情,只是默默地把一片小小的残破的美国国旗插回小树枝头,神情分明是无奈和落寞。......
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很不错的电影
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 2011-7-23 《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鄙人认为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可以给五颗星。 关于美国参与的越南战争的影片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越战三部曲《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和《全金属外壳》了。可以说这三部作品受到了中国影迷的很好的口碑,大家几乎一致认为它们算作越战电影的经典之.........[查看全文]
战争 勇士 兄弟以及女人
战争是用来塑造男人的,它将情愿或者不情愿的男孩变成男人。 战争的光荣属于男人中的佼佼者,我们通常称他们英雄。如果这个概念太大,那么我愿意叫他们勇士。 如果可以没有政治,如果可以没有主义,如果可以没有阵营,甚至,如果可以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我无法预知战争是否存在。 如果可以一战,那么为了兄弟而战,同时,战争也成就了兄弟。 .........[查看全文]
好可怕的战争拍的比南京南京好太多了
同样是屈辱的教训,美国人拍摄手法是那么的气势磅礴,总觉得南京南京有点萎靡,战争带来的东西好恐怖,特别看到记者扶起伤者的双腿露出白骨那段,太可怕了,时时刻刻都是暗枪,炸弹,连晚上越南人都会摸黑偷袭,防不胜防,家属更是恐惧不已,恨不得死亡通知不是自己的,影片最后还是说了,参战的人虽然是国家强迫去的,但是是为了互相而死,而不是所谓的战争,所谓统治阶级.........[查看全文]
战士的荣誉与毁灭
不管你是否被本片的情节、人物、音乐所感染,不管你是否被本片任何的艺术元素打动,请首先明确定一个历史背景,这个背景比这部电影的任何一点都更加真实:美国为什么发动越南战争? 从政治的角度讲,战后东欧、东亚的越南、朝鲜,甚至越南停战后的东南亚次大陆都涌动着共产主义浪潮,美国称之为多米诺效应。为避免该效应进一步扩大,只有采取断然措施,阻止朝鲜.........[查看全文]
美国在回避什么~~~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充满英雄主义的战争片。交战的双方都以无与伦比的勇气按照自己的方式为国尽忠。好莱坞一如既往的在片中对美国强大的军事机器大肆宣扬,精良的战斗装备让美军在战场上几乎获得了一边倒的战术优势。勇敢高尚的军人,忧伤但通晓大义的的家属,面对国内种族歧视的豁达态度,面对胡乱指挥上级的骑士风度的服从,和部下同甘共苦的袍泽情怀~~~~。略带哀伤.........[查看全文]